簡介
北宋文學家王禹稱描寫磨麵人家的詩句:“但取心中正;無愁眼下遲。”逐漸演變為水磨坊的專用對聯。成為田園詩中流傳千年的主題。
作用
在中國農耕文明的歷史長河中,沿河上游沿岸的每個村莊裡,都有一渠清水沿田埂、繞村舍款款奔來。臨近水磨坊坊處水流加急,靠渠水為動力,帶動木輪引擎石磨晝夜不停運轉。
在那個青壯勞力要常年參加農業生產的歲月里,水磨坊里忙碌著的多為老年婦女,她們把所分取的糧食曬乾後囤起,再淘簸乾淨,用小物什(一般是瓷碗或木器)盛上一小撮放在水磨坊的窗台上。當時人們還沒學會插隊或擠兌別人。小物什很整齊地挨住放,窗台排滿了,就順牆根一溜兒續隊,磨的早晚以排次為序。排在最前端的人家總會出一個人幫助正在磨的那戶。這條不成文的風俗想起仍很新潮。
一家人口碑的好壞也多從水磨房傳出,那是鄉鄰們最能溝通親情的去處。上古傳下來的水磨房的由來。很早以前修都江堰的李冰,發明了水輪機後,就有了水磨,人們不再用石臼和旱磨(牛拉或人力推動的一種石磨)。
那清水沿渠夾波湧來,湍急著打動水輪帶動石磨,水磨前村婦俯渠淘糧,洗菜,挨下處洗衣、擦污。學步的幼童在渠一側的高地不時投下石塊,水花濺在村婦的身上時,則發出一長串狡黠而清脆的笑聲。水磨坊下落水又歸渠落回河流,匯合處陡然形成一凹淺潭,鵝鴨悠然戲水,等待有漏篩的糧物隨渠飄漂出,學童假日裡在旁邊的沙灘上嬉笑。糧食的芳香頓時浸滿了整個肺腑。